Home

Tuesday, March 16, 2010

儒家的经书和经学

儒家的经书和经学


第一节 什么是经和传

在中国封建社会中,封建地主把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,发展了封建文化。但最后也用它来摧残新名主思想的萌芽,阻止近代科学文化发展。中国封建社会里习惯把儒家著作视为经典,把它们称为“经”。

东汉文学家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经,织也。”清朝学者段玉裁说:“织之从(纵)丝谓之经,必先有经而后有纬。” 就是说经是指织布时的坚线,只有把坚线排好,才能用横着的纬线织出布来。所以古人认为儒家封建思想得有封建意识形态的核心,把它称为经。东汉的班固说到经就是“常”、“常道”,也就是指永恒不变的道理。

其实把典籍称为经最初不始于儒家著作。随着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,渐渐把经书限于儒家典籍。

孔子研究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易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春秋》等经书。对于这些经书,战国和西汉时期,习惯称这样的著作为“传”或“记”。传、记的出现,产生了许多流派。流派思想观念不同下,经对中国封建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。


第二节 十三经及四书的形成

在清朝的经书书籍达一千七百余部,约两万卷。但作为重要经典的儒家著作,最初只有六部,即孔子所谓的六经。后来发展为十三部。如下:

一、六经
这是指孔子的六经: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易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春秋》。而《乐》早在战国后期失传了。对于这六经的作者究竟是谁,在经学史上自汉朝以来产生两种不同观点。今文经学派认为,六经是孔子根据古代文献质料进行整理、篇著而成的。古文经学派却认为, 在孔子之前已有六经,是周公所作,孔子只是对这些经典进行删shān定。

二、五经
由于 《乐》在中国时期已失传,所以汉武帝时只立: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易》、《礼》、《春秋》等五经博士。 这些博士都是对某中一部经书有专门研究的学者 ,他们并且传授学生。

三、七经
韩朝统治者标榜“以孝治天下”,至东汉时,又在五经添了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,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,所以儒家经典扩大为七经。

四、久经
到了唐朝,在国家管办学校学习科目及考试项目中,又有久经之说,就是: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易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榖gǔ梁传》、《春秋左氏传》等九部经书。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也是读书人要研读的,称为“兼经”。

五、十二经
唐文宗年间,朝廷下令九经、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尔雅》刻在石牌上,共十二书,称为十二经。

六、十三经和《十三经注疏》
在宋朝,理学家也把《孟子》提高到经书地位,所以儒家经典成了十三经。南宋以后,人把十三经以及比较好的注、疏、正义合在一起,并称为《十三经注疏》。宋代把《孟子》提升经地位后,又把《礼记》中的《中庸》、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相配合。称《四书》。


第三节 十三经及四书简介

《周易》
原称《易》,又称《易经》,是古人卜卦guà用的书。《周易》属于占筮shì书,就是判断吉凶。《周易》中用“一”和“- -”基本符号代表阴阳。把“一”和“- -”叠列三层,可形成八种组合形式,叫做八卦,又称经卦。每一卦象的含义和代表事物不同。

《周易》的作者和著作时代是怎样的?近代学者根据一些历史材料,推断了这部书是西周初年的作品,作者着难以判断。《周易》是一部占卜算卦书,但书中在讲到阴阳之间矛盾变化,反映了古人某些朴素辩证的观点。

到了汉朝,他被尊为六经之首,人们认为它包含了其他各经最根本的道理。汉朝学者多以象数之学来讲解它,也就是根据形象和数量来推测自然界的变化对社会政治的影响,因此它成为预言灾异的工具。

三国时期,王弼bì改变了大谈象数的风气。注解《周易》是借机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。他合了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道家学说,发展尊定思想基础。

《尚书》
原称为《书》,是中国夏、商、周时代一些政治文献和传说质料的汇编,属于政治书。春秋以后,他被儒家们尊为经典,称《书经》。自汉朝开始,又称为《尚书》,使用汉代通行的录书文字抄写的,称为“今文尚书”。
西汉中期后,又发现先秦时期用古文字体抄写的《尚书》,所以被称“古文尚书”。
东晋时期,人称他为“伪古文尚书”。


ew2o1o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